產業新聞

農產為本、綠能加值 智慧農耕攜手太陽能光電

來源:工商時報

(工商時報/邱琮皓)配合綠能政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篩選適合營農型立柱式太陽光電設施作物,包括低需光性仙草、魚腥草及艾草等,導入作物智慧監控管理技術,開發設施作物栽培管理所需資訊系統及監控裝置,建立營農型太陽能光電作物智慧栽培技術,精準管理各式生產條件,讓作物在穩定良好之栽培環境生長,確保農地農用,農業優先,光電加值。

農業生產結合發電系統,結合太陽能發電和作物生產,兼具糧食安全與綠能供應。為了確保農地生產能力,申請條件須符合農地太陽光電板遮蔽面積低於40%,作物產量須維持70%以上。作物生育與環境息息相關,光電設備遮蔽部分陽光,若要維持農地生產能力,除選擇低需光性作物,尚須配合作物生育特性改善栽培環境,並維持良好田間管理。桃園場篩選低需光性仙草、魚腥草及艾草等作物,經田間試驗結果顯示都能符合70%產量以上,同時具備易管理、經濟性高等優點。

桃園場指出,我國農業勞動力不足,加上部分光電業者缺乏農耕經驗,為維持農業農用,發揮農地作物生產能力,該場導入作物智慧監控管理技術,應用物聯網資訊系統及監控裝置,配合營農型太陽能光電作物智慧栽培技術,採用累積光度值自動感測灌溉,依天候狀態自動調節灌溉頻率,且維持作物正常生長,約可減少54%用水量及管理人力。

桃園場藉由長期監測環境微氣候,並以程式積木編輯控制,進行田間自動化管理及作物生育評估,再以栽培技術程式化,協助光電業者克服栽培技術及人力不足,確保農地農用,共同維護農地資源與作物生產力,並兼具綠能發電效益,建立農電共構共享營運模式。

連結:https://ctee.com.tw/livenews/ctee/aj/b03004002019111113072162